毛概期末复习整理

毛泽东思想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毛泽东一些著作对应时间:

  •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
  • 遵义会议以后:《实践论》、《矛盾论》、《<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 党的建设理论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 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 群众路线: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由行动。
  3. 独立自主: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 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 经济纲领: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 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的三大法宝:

  1. 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2. 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3. 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中国共产党在加强自身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 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2. 必须在任何时候都重视党的组织建设。
  3. 必须重视党的作风建设。
  4. 必须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 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2. 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3. 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

  1. 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2. 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3. 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 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
  2. 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 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4. 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1956年《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 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一个总方针。

  1. 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
  2. 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
  3. 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努力克服政府机关的官僚主义,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
  4. 对于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艺术实践去解决。
  5. 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6. 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两步走”的发展战略:

  1. 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2. 第二步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1.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3. 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4.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5. 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6.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1.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2.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3.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邓小平理论自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经历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走向成熟,在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有:

  1.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2.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3.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1.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3. 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的问题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1.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重点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览全局的能力。
  2.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
  3. 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是关系党的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1.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3.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4.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1.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2.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八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社会主要矛盾状况及其变化是社会发展阶段性划分的重要依据,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是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八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是起支撑作用的“四梁八柱”。

  1.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3.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6.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7.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8.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当时最高政治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

  1. 秉持人民至上。
  2. 彰显历史自觉。
  3. 坚持实事求是。
  4. 突出问题导向。
  5. 强化战略思维。
  6. 发扬斗争精神。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是:

  1. 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2. 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简称现代化经济体系。
  3. 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力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4. 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5. 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6. 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
  7.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8. 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9. 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2035~本世纪中叶2050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导向:

  1. 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乘势而上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2. 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3. 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要致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4.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三者紧密关联。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如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1. 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
  2. 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
  3. 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理解“结构性”:

  1. 推进增长动能转换,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
  3. 加大人力资源培育力度,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
  4.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5. 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市场供求结构。

人民当家作主体系的“四梁八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内容构成。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1.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3.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4.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5.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6.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特征:

  1. 中国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2. 中国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3. 中国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4. 中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5. 中国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改革作出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最为系统全面的顶层设计,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

  1.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2.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3.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4.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5. 加强党的纪律建设。
  6. 将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各项建设之中。
  7. 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第十二章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

坚持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习近平指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这一重大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习近平指出,”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为世界一流军队”。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新型国际关系,”新“在相互尊重,”新“在公平正义,特别是”新“在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核心是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维护不干涉别国内政和尊重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对世界和平承担的首要责任,开展对话、合作而不是对抗,实现双赢、共赢而不是单赢。

中国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核心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1. 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2. 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3. 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4. 文明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文明交流、加强文明互鉴、实现文明共存。
  5. 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是由国家性质所决定的,是由国家宪法所确立的,是被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所证明的,是推进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

  1. 党是政治方向的领导者。
  2. 党是政治体系的统领者。
  3. 党是重大决策的决断者。

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

党的领导制度是一个系统完备、内涵丰富的制度体系。

  1. 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形成长效机制,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2. 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坚决把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落到实处,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3. 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确保党在各项工作、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作用。
  4. 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5. 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
  6. 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这些制度彼此支撑、相互联系,共同构筑了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坚持和加强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根本制度保障。

七一讲话

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个阶段:

  1. 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中国成立: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2. 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前: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3. 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八大: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4. 十八大~现在: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九个必须:

  1.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
  2. 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3. 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 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 必须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6. 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7. 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8. 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
  9. 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