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期末复习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基本问题

image-20211219104843376

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都是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都是唯心主义。

image-20211219105008330

image-20211219105028648

主观唯心主义:把自我意识、主观感受当成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把抽象概念、客观精神当成世界的本原。

可知论:凡是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就是可知论。

不可知论:凡是否认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就是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的理论意义:

  1.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 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 因而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把运动和静止割离开来的形而上学不变论相对主义诡辩论都是错误的。

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即时间只有一个方向,具有不可逆性。

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物质决定意识:

  1. 从意识起源上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3. 意识的本质: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1.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条件:

  1. 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 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3.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意识与人工智能:

人类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体,而人工智能只是对人类的理性智能的模拟和扩展,不具备情感、信念、意志等人类意识形式。

社会性是人的意识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而人工智能不可能真正具备人类的社会属性。

人类的自然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意识的现实形式,而人工智能难以完全具备理解自然语言真实意义的能力。

物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

  1.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通过实践改造自然界
  2. 人的活动创造人化的自然,但不能改变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

人类社会本质上也是物质的:

  1.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 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活动;
  3.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

  1. 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
  2. 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3. 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联系和发展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联系具有普遍性:

  1.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2.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3.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具有多样性:

事物之间联系形式的差别,是由事物自身性质或特点不同所决定的。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联系具有条件性:

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条件论,就必须反对唯心主义的无条件论和唯条件论。既善于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又善于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发展的观点和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密不可分的。事物的联系总是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正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运动。

  • 联系构成运动,运动引起变化,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 形而上学之所以否认了运动,首先是因为它否认了联系。

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新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因为:

  1. 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的结构和功能更加适应变化了环境和条件。
  2. 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比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3. 在社会历史领域,新生事物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事物的发展是个过程。过程就是指事物自身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

矛盾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根本属性就是同一性斗争性

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表现形式:

  1.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2.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转化。

矛盾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表现形式:

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的和非对抗性的。

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1. 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2.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和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和绝对的。有条件相对的同一性与无条件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 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2. 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得到各自的发展;
  3. 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性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
  2. 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性力量 。

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

  •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 矛盾解决方式的特殊性。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对立双方所代替。矛盾双方融合成全新的事物。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是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两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矛盾学说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2. 把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运用到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就形成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即矛盾分析法。
  3.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量变与质变

image-20211219110535370

【量变】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 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肯定是指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趋势;

    否定是指事物自身趋向灭亡、并转化为他事物的趋势。

image-20211219110658885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

事物的发展要经过两次否定,即从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总趋势。

​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实践与认识

image-20211219110801118

科学实践观的意义:

  1. 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为辩证唯物主义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2. 建立了科学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3. 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为创建科学的历史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4. 为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形式:

  1. 物质生产实践: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满足人们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劳动资料的需要,同时生产和再生产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由此决定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2. 社会政治实践:是形成各种社会关系实践活动。
  3. 科学文化实践:是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image-20211219111131479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
  • 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渗透表明,在人们的实际认识中,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两者的区分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既要重视感性认识,也要重视理性认识,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就要犯类似于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它比第一次能动飞跃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1.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2. 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image-20211219111348238

真理

image-20211219111510546

image-20211219111536761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旧唯物主义真理观的不同之处:

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符合关系是建立在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基础上的,是通过人的能动的反映活动而实现的,并且必然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拓展和深化 。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志的客观内容。

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但真理的形式又是主观的。

  • 不能因真理的客观性而把真理等同于客观实在
  • 不能因真理的主观性而把真理误认为主观产物

image-20211219111621158

image-20211219111629452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我们要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当成是现成的公式,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

image-20211219111652436

image-20211219111704466

价值

作为哲学范畴,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image-20211219111733305

价值评价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作的评判或判断,因而也被称作价值判断。

image-20211219111748254

image-20211219111812456

image-20211219111821240

image-2021121911190936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